台中疑似非洲豬瘟PCR陽性,政府已啟動禁運禁宰與全面疫調。專家解析ASF特性、可能衝擊、必要防疫措施與產業因應建議,並說明後續病毒株分離確認與國際貿易影響。
台中一處養豬場近日死亡豬隻的PCR檢測出現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陽性反應,農業主管機關已緊急啟動防疫措施並進行後續確認。此一檢出若經病毒株分離確認,將成為台灣二十年來首例本土豬隻疑似感染ASF的個案,對國內養豬產業及國際貿易均可能帶來重大影響。以下以專家角度說明事件現況、非洲豬瘟特性、政府應對作為與對養豬產業的影響,並提出建議性防疫重點。
事件現況與政府緊急措施 農業主管機關於接獲通報後立即對疑似場進行採樣檢驗,PCR結果為ASF陽性。依據標準作業程序,現階段仍須進行病毒株分離與基因定序,以確認是否為確診病例及判定病毒來源與型別。為防止疑似疫情擴散,相關單位自宣布當日中午起實施全國性豬隻禁運、禁宰五天,並視情況延長;同時下令全面禁止廚餘餵豬,並展開全國豬場風險調查與場區消毒、疫調追蹤等措施。
非洲豬瘟基本特性與風險 非洲豬瘟由ASF病毒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與高致死率,目前並無有效商用疫苗可供預防。病毒在環境中具極強耐受性:可在冷藏豬肉中存活約100天、冷凍豬肉可達1000天;在豬舍環境可存留約一個月,豬隻糞便在室溫下可存活達11天。所有豬種與不同年齡之豬隻均有感染風險,但重要的是ASF不會感染人類,因此對食品安全的直接健康風險有限,但對畜牧產業與貿易的經濟影響甚鉅。
台灣過去三大豬病防疫與“拔針”歷程 台灣過去數十年來針對三大豬病(口蹄疫、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實施積極防疫策略,並分階段完成疫苗施打、撲殺或逐步解除施打政策(俗稱「拔針」),最終爭取國際認證。口蹄疫曾於1997年造成國內畜牧業重大損失,經疫苗接種與撲殺等措施後,逐步轉為「施打疫苗的非疫區」,再於多年監測與風險管理後完成停打疫苗與申請不施打非疫區的程序,最後取得國際認證。傳統豬瘟在20世紀即在國內出現,經長期疫苗接種控制並於近年實施全面拔針,透過持續監測與零病例證明,獲得國際組織之非疫國認可。2025年5月,台灣更一度被認定為亞洲少數同時達成口蹄疫、傳統豬瘟與非洲豬瘟三大豬病非疫國的地位。然而,本次檢出PCR陽性使得維持無疫狀態的努力面臨嚴峻挑戰,亦顯示防疫體系需持續強化以面對外來疫源入侵風險。
檢出ASF後可能帶來的後果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規定,一旦確認為ASF疫情,相關地區將被列為疫區,國際間對豬肉與豬肉製品的貿易限制很可能立即生效,輸出市場會受到嚴重衝擊。即便最終僅為PCR陽性但未完成病毒分離,國內外貿易夥伴亦可能採取預防性措施。對國內養豬場來說,短期會面臨屠宰與運輸中止、防疫成本提升、消費信心下降與市場價格波動等衝擊;長期則可能影響產業結構調整與出口布局。
應該採取的關鍵防疫與管理措施
- 快速確認:完成病毒株分離與基因定序以確認感染性與病毒來源,並公開透明結果以維持資訊可信度。
- 擴大疫調:對疑似場之流向、飼料來源、人員車輛進出等進行全面疫調,並追蹤潛在接觸場址。
- 現場控制:針對疑似場實施封場、屠宰暫停、動物人道處置與環境消毒,並對高風險設備與物品進行安全處理。
- 區域性防疫圈:依風險評估設置控制區與監視區,限制動物移動並加強監測取樣頻率。
- 供應鏈管理:禁止使用廚餘餵豬以消除潛在由人類食品殘餘帶入病毒之風險,並檢視飼料與原料來源管理。
- 強化邊境檢疫:加強國際旅客行李、郵包與貨物檢查,防止傳染源透過冷凍肉品或加工品入境。
- 資訊透明與溝通:持續對外說明檢測進度與防疫措施,安撫消費者與貿易夥伴,避免恐慌與錯誤資訊擴散。
- 產業支援:提供受影響養豬戶補償機制、心理支持與重建資源,協助產業恢復生產力與合規重建。
對養豬產業的建議 短期內應以嚴格生物安全措施為首要工作,包括人員、車輛與物資進出管控、場內消毒與風險教育訓練;中長期則應檢討並強化供應鏈透明度、建立更快的檢測通報機制、推動場區分級管理與設立緊急應變基金。業者也應思考多元化市場、提升加工與冷鏈追溯能力,以及配合政府進行疫後復產標準化操作,才能降低未來類似事件帶來的損失。
結語
此次台中養豬場PCR呈現非洲豬瘟陽性,尚待病毒株分離與基因定序確認,但已足以提示我國防疫系統與產業應保持高度警戒。面對高耐受性的ASF,唯有結合快速檢驗確認、嚴格現場管理、完善供應鏈控管與透明溝通,才能有效將風險降到最低,並保障國內養豬產業與國際貿易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