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隱藏
以下為影片內容的結構化摘要,整理出最重要的觀念、實務建議與關鍵語錄,方便複習與應用。
一、個人職場與自我定位(面試、履歷與「把自己當產品」)
- 關鍵教訓:只會做事不會表達,別人無法看見你的價值。表達能力會決定別人是否認知你的貢獻。
- 面試決定時間短(演講者舉例約七秒),因此要練習把自己「包裝成產品」並清楚傳達價值。
- 實務做法:
- 定期(每年)模擬面試或去外部面試,檢驗自己在市場上的呈現與價值。
- 幫屬下修改履歷、強調「功績(成果)」而非只是「經歷」。用數字與具體效益說話(例如:流程改善每年為公司帶來多少利潤)。
- 心態轉換:把自己視為創業家的「產品/IP」,主動累積能被市場辨識的價值。
二、財務觀念:不是只是管錢,而是管理「稀缺資源」
- 核心概念:真正的財務管理是關注稀缺資源(時間、注意力、能力、人脈),而不僅僅是錢。
- 時間與注意力比金錢更重要;應優先提升單位時間的價值(時薪而非年薪)。
- 三類時間商業模式(來自賽門西尼克之類的說法):
- 賣一次時間(上班、打工,需要你親臨現場)。
- 賣多次時間(透過書籍、課程、線上內容讓同一內容被重複消費)。
- 買入他人時間再賣出(建立團隊或公司,利用人力槓桿)。
- 利用現代「邊際成本趨近零」的機會(自媒體、影音、內容分發)做價值放大。
三、被動收入的兩個關鍵
- 找你喜歡且能堅持做研究的標的。只有投入研究,才會持續關注、優化與修正。
- 必須先累積本金:存錢重要,不是利率低,而是本金不足。本金夠,才有機會透過賽道累積被動收入。
- 引用巴菲特與雪球理念:找一個好的賽道,透過時間與複利累積資產。
四、投資標的選擇的實務建議
- 若你願意深入研究個股:個股可能提供高報酬,但需要大量時間與能力(「大海撈針」)。
- 若不想研究個股:考慮買入大盤或ETF(類似把「大海買回去」),以分享整體生產力成長、降低單一風險。
- 經典推薦書目/概念:
- 《漫步華爾街》:投資組合與被動投資概念。
- 周冠男的《長期買進》:長期持有,分散風險。
- 投資心態:選擇你能研究、能承受的方式,讓投資成為樂在其中的學習過程。
五、目標設定與行動
- 目標的功能:不是要絕對達成,而是讓你開始行動、持續解題與調整。
- 遇到挫折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證據(舉例:愛迪生與重複嘗試)。
- 建議把「存知識、存能力、存人心」作為長期目標(累積可轉換的資本)。
六、風險、試錯與「輸得起」的概念
- 傳統觀念是「高風險高報酬」,但更務實的做法是「輸得起」的試驗:
- 小規模、低成本測試(把失敗當作學費),若成功再擴大。
- 條件允許下逐步擴張,避免一次性梭哈導致無法承受的損失。
- 李嘉誠例子:創業不必追求極端風險,合理利用資源與研究時機才是長期致勝關鍵。
- 與巴菲特/彼得林奇一致的做法:投資在「能力圈」內,逐漸擴張知識與理解範圍。
七、換工作與職涯規劃
- 換工作的核心目的是「經驗疊加」與「價值疊加」。
- 過去不換工作的理由(職位稀缺、怕換不回)已改變,現代應以「走到哪都有飯吃」作為新鐵飯碗定義。
- 換工作前的考量:是否能讓你的能力/績效/人脈更被放大與累積。
八、給年輕人的幾句話(精華摘要)
- 把自己當產品:聚焦「你創造的價值」,用數據與成果說話。
- 管理稀缺資源:時間與注意力比金錢更寶貴,提升時薪與時間槓桿。
- 被動收入需本金與耐心:找喜歡的賽道、長期累積。
- 小步試錯、輸得起:把每次失敗當作學費,採取滾動式調整(邊走邊看)。
- 存知識、存能力、存人心:這些累積會轉換成你未來的自由與選擇權。
影片中的重要引用(便於記憶)
- 「真正的財務管理是關注你想要稀缺的資源。」
- 「把自己當成產品與服務。」(每年模擬面試、每年更新履歷)
- 「時薪比年薪重要。」(納瓦爾的時薪觀)
- 「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輸得起才叫投資,輸不起叫投機。」
- 「換工作的底層邏輯不是壞的,只要是讓自己價值疊加。」
一般上班族,薪水不漲,物價一直通膨,想創業又怕失敗,該如何擁有以上的思維?
一、心態(思維)要先調整的三件事
- 把自己當「產品/公司」經營:把工作成果量化(用數字、KPI、節省成本或創造營收),把履歷與面試當成行銷自己之平台。定期(例如每年)檢視並更新。
- 優先管理稀缺資源:時間與注意力比錢更稀缺。問自己:我現在投在「哪個能提升時薪或可複製價值」的事情上?(例如學一項技能、做個人品牌、寫內容或開課)
- 小步試錯、輸得起:把每個新嘗試當作「可承受的學費」。不必一開始就大投入,採取滾動式(Build-Measure-Learn)的方式逐步放大。
二、具體行動步驟(可立即執行)
- 做好現金與「可用本金(學費)」分配
- 建議先建立3–6個月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保本、流動性高)。
- 之後每月把可支配收入分成:生活費、儲蓄/投資本金、技能投資(學習/工具/小試驗)。比例依個人狀況調整(例如 50/30/20 或 60/20/20)。
- 明確你想「創造的被動收入類型」
- 如果時間多、喜歡研究→可從個股/創業/專業服務著手(但小試驗、輸得起)。
- 如果不想耗太多時間→優先ETF、大盤指數或高品質股利股,長期定期定額(DRIP、複利效果)。
- 若喜歡教學或內容創作→做內容(文章、影音、課程),初期投入時間,長期可變成被動收益。
- 每年一次的「市場測試」
- 把自己當求職商品:每年模擬一次外部面試或更新LinkedIn、履歷(確認市場價值)。
- 若有機會接案、兼職或小創業,先小規模試水溫(例如先接一個月或做一個MVP)。
- 提升「單位時間價值(時薪)」
- 學會把成果量化並在職場內外展示(專案貢獻、節省成本、提高營收、帶人績效)。
- 學習能放大時間的技能:寫作、教學、工具使用(自動化、簡報、行銷基礎)。
- 設定“可學習的目標”而非僅是結果目標
- 例如:「未來6個月學會一套能做出 MVP 的技能」,或「每月寫兩篇技術/經驗文章並發表」;結果固然重要,但學習過程的可測量進步會持續給你動力。
三、風險管理與實務工具(降低失敗代價)
- 小規模驗證(MVP)與資本分層
- 預設「可承受損失額」:把要投入的資金視為學費,若輸掉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開始小,成功再放大(例如投入 1–5% 可投資資金作新嘗試)。
- 投資工具建議(給不想天天盯盤的上班族)
- 緊急金放在高流動性、低風險工具(銀行活存、貨幣基金)。
- 定期定額買長期ETF(如追蹤大盤的ETF)以對抗通膨、分享經濟成長。
- 另保留小額資金做高風險檢測(學習個股、創業試驗)。
- 自我學習路線(時間低成本、回報高)
- 先選一到兩項「複利性技能」:寫作/溝通/簡報/數據分析/行銷/程式自動化,能把時間變成可複製價值(課程、教學、工具)。
- 建立內容輸出(筆記、文章、影片):開始可能沒人看,但長期是零邊際成本的槓桿。
- 人脈不是數量而是「幫助過的人」
- 幫助同事、客戶或可互補的人,比拼名片數更有價值。長遠會成為機會的來源。
四、幾個常見情境與應對策略(快速參考)
- 情境:薪水停滯 + 想創業但怕失敗 應對:保留正職以穩定現金流;下班時間用於小規模驗證你的創業想法(MVP);設定輸得起的資金與時間上限。
- 情境:物價上漲感到焦慮 應對:強化緊急金,減少非必要支出;把餘額定期定額投入抵抗通膨的資產(指數型ETF、實物資產的一部分視情況)。
- 情境:想要快速累積本金 應對:提升時薪(認真做可帶來升遷或跳槽機會的專案);或做副業/接案把時間直接換成可投資本金(注意不要無節制犧牲健康)。
五、簡短的行動計畫(30/90/365天)
- 30天:建立或檢查緊急金(3個月生活費或至少1個月),每月固定存一筆「學費」,開始寫第一篇專業文章或做一個小Side Project MVP。
- 90天:完成一個小驗證(第一個付費用戶、第一個小案子、或第一個月ETF定期定額),每週至少投入固定學習時數(例如 5 小時/週)。
- 365天:累積可被展示的成果(作品、數字、第一桶金),並做一次年度「市場價值檢測」(模擬面試或更新履歷、檢視薪資市場)。
六、最後的心態提醒(快速句子)
- 「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輸得起才叫投資。」把嘗試設計成可承受範圍內的學費。
- 把注意力和時間當作最稀缺的資產,先投資在提升自己時薪與可複製價值的能力上。
- 長期來看,複利與持續學習比一次暴賺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