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糖飲料免徵15%貨物稅事件
- 政策:政府宣布「無糖預包裝飲料免徵15%貨物稅」,目的是鼓勵民眾多喝無糖飲料、促進健康。
- 反應:統一企業率先調降部分無糖茶的建議售價,但零售端實際降幅只在1至2元。業者解釋:減稅已反映在批發價,零售價還要負擔運輸、冷藏、通路費、人事、租金等多重費用,不能直接打85折。
二、為何消費者覺得被耍?
- 降稅15%,卻只降1元:當政策的名義利益很大、實際回饋幾乎看不見時,這種「符號式降價」更像作秀而非真心回饋。
- 有人看顧就演一下:飲料被立委與媒體盯著,業者「演」個1元來平息輿論;沒有被盯的商品(例如某些進口鮮奶)則選擇裝死、不演給你看。
三、業者話術拆解-統一企業的說法
- 「已在批發價反映」:有可能,但關鍵是有無公開數據支持;若批發價沒明確下降或下降幅度小於稅率,消費者根本吃不到真正回饋。
- 「零售端有太多成本」:真實,但不能成為永遠不回饋的藉口。當政府釋出明顯減稅,若企業只象徵性降價,消費者有理由懷疑這是為了做秀、擺樣子。
四、為什麼會只降「一塊」?
- 象徵性回應成本低:改價、更新標籤系統有成本,降1元既能拿到媒體曝光,又能把實際利益拿回去。
- 心理與操作策略(Menu cost + 宣傳效果):小幅降價足以平息抱怨,且避免頻繁調價的麻煩。
- 權力訊號:像「1美元年薪」一樣,表面體貼、實質在說「我知道你叫,但我只降一點,你別想太多」。
五、對比案例:誰會真正降?誰會裝死?
- 飲料:被盯時會象徵性降價(1元),因為監督壓力大。
- 進口鮮奶:關稅下降、到岸價低了,零售幾乎沒反映,業者還把話題轉到保護本土酪農上,輿論被帶偏,消費者利益被擠掉。
- 其他例子:蛋荒過後價格不回落、餐飲頻繁漲價、下單後被要求補差價或遭取消訂單改價,都是同一邏輯:違約成本低,尋租成本小。
六、不降價的結構性原因
- 資訊不對稱:消費者查不到批發價、到岸價與成本明細,無法驗證業者說法。
- 違約成本低:業者毀約或任意加價,常以「員工失誤」卸責,幾乎無懲罰。
- 編故事成本低:原物料、匯率、最低工資等都是萬用藉口,業者能輕易用來正當化漲價。
- 監管不足:只有被監督的商品才會演戲;缺乏系統性透明與追蹤,便滋生尋租行為。
七、政府消費者與媒體的應對與建議
- 政府應強制價格透明:公布關鍵原料、批發與到岸價,並對減稅後的價格變動設檢核期。
- 提高違約成本:針對取消訂單、任意加價等行為訂定更嚴罰則,別讓「員工個人行為」成為卸責口頭禪。
- 媒體與公民監督:持續追蹤批發到零售的價差,揭露業者話術與真實數據。
- 消費者選擇:支持誠信品牌,遇到違規或不合理行為勇於檢舉與曝光。
八、關於降價一塊錢的結論
- 政府降稅是好意,但在缺乏透明與制裁的市場環境裡,降稅經常被業者變成「一塊誠意秀」。當你以為得到回饋時,其實只是被操縱輿論的觀眾:業者表演給媒體看,消費者拿到的只是象徵性紀念幣──一塊。若不改變遊戲規則,降稅的好處永遠只會成為他們的表演梗,不會真實回到你我的口袋。
資料來源:
網友留言彙整:最近看完那支「鮮奶沒人盯、免稅降1元?」影片,底下留言比乳牛還多,笑點密集到可以開牛奶主題樂園。有人一開頭就吐槽:「台灣有公平會嗎?有的話這些人有沒有上班?」這句讓人想像公平會員工全體集體放無薪假,早上在KTV合唱《不在乎我在不在》。
接著出現一票鄉民神解析商人智商:有人說「商人打點好了」,感覺每罐鮮奶後面都附贈一張名片,寫著『聯絡方式:官商客服,專線24小時』。還有人發現「降1元還是限時」,彷彿超商在辦優惠派對,標題寫著「買一送一的錯覺,只送你一分」。
有鄉民超有行動力,分享國外省錢攻略:「我上個月買德國即期牛奶一箱,一罐42元!」於是有人回:那我們可以直接把超商關掉,改開歐洲牛奶交流協會,並以德國牛奶為國宴飲品。
網友還很現實地指出商人的潛規則:降價1元時,容量縮小25%是標配,簡直是「量變→價變→包裝變小」三部曲。有人嘲諷:「台灣薪水像煎餅,越煎越薄;物價像割草機,無情又效率高。」
政治味也很濃,留言串瞬間變大型野台秀:有人罵政府失能、有人講官商勾結、有人說「移民去歐美比較快樂」。有人語帶幽默:「在歐美你可能存不到錢,但至少存得到心情。」聽起來像是物價焦慮版的哲學金句。
最後最溫馨的是支持聲浪:有人留言「你是自媒體的清流,支持你!」另一邊則有人淡定建議:「家裡常備保久乳,出門不用哭。」
總之,留言串像小劇場:有陰謀論、有省錢神器、有政治大會、有人生感慨。看完你會覺得——台灣的物價問題雖然很嚴重,但大家的段子功力更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