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成年輕世代的就業危機?數位遊牧的轉機?

觀點一:AI讓許多入門的工作機會消失了!

世代可能更慘,原因是金融風暴只是經濟循環的一部分,當時年輕人仍然有工作,只是低薪,薪資長年凍結,但經濟終有一天會復甦。現在是因為 AI,白領工作瞬間消失,許多畢業生只能打零工,以非常規的方式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有一部分人變成啃老族…

新聞出處:「兩代年輕人就業都不順,Z 世代更沒希望」


觀點二:年輕人不依循傳統工作模式,嚮往「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成為新世代工作型態:年輕人偏好在咖啡廳或家中遠距工作,追求時間彈性與心理解放,將工作與生活從「平衡」轉為「整合」,強調「工作配合生活」。

主題 要點
工作型態 數位遊牧/遠距工作,工作生活整合、彈性高
員工價值觀 重視自主、時間彈性、薪酬與職責對等
主管與公司反應 外商較開放;台灣公司多要求每週進辦公室;需改變管理方式
管理建議 從農耕式(監督)改為放牧式(信任)、採教練式領導
成功要素 個人自律、團隊信任、以成果為導向的責任制

 

新聞出處:「告別辦公室!「數位遊牧」成新世代工作型態」

https://health.tvbs.com.tw/life/357421


如果請AI整理歸納這兩則報導….

第一則新聞:悲觀面 —「AI 取代工作,Z 世代找不到職缺」

  • 描述的是 外在環境變化 帶來的衝擊。

  • AI 使得許多白領、基層、入門職缺快速消失。

  • 年輕人剛畢業缺乏經驗,本來應該先從基層累積,但基層工作卻不見了。

  • 結果就是:

    • 有些人只能做零工(Gig work)。

    • 有些人待業,甚至變成啃老族。

    • 傳統職涯路徑斷裂,長期穩定職涯變得難以想像。

第二則新聞:理想面 —「數位遊牧,自主選擇新工作型態」

  • 描述的是 年輕人價值觀與職涯偏好 的轉變。

  • 即使有傳統工作機會,也不一定要走進公司朝九晚五。

  • 他們重視:

    • 時間彈性

    • 地點自由

    • 生活優先、工作配合

  • 願意走接案、自由業、創業或跨國遠距的職涯路線。

  • 不再把「穩定上班」當人生唯一目標,而是把「職涯整合生活」當成新追求。

矛盾?其實是同一件事的兩面

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個結構問題 + 文化轉變

  1. 結構面(第一則) → AI + 經濟變化 → 傳統穩定職缺減少。

  2. 文化面(第二則) → 年輕人價值觀 → 轉向彈性、自主、非傳統工作。

換句話說,

  • 有些人是「被迫」離開傳統職場,因為找不到工作。

  • 有些人是「主動」選擇數位遊牧,因為不想被傳統綁死。

  • 而這兩種人,有時候就是同一批人 — 一邊找不到穩定職缺,一邊也乾脆追求自由職涯。

結論:當前年輕人工作趨勢

根據兩則新聞交叉整理,目前 Z 世代(特別是 20-30 歲年輕人)整體的工作趨勢可以歸納為:

  1. 傳統穩定職缺減少 → AI、自動化、經濟不確定性,使得傳統職涯路徑斷裂。

  2. 職涯彈性化 → 轉向零工、自由接案、遠距工作、創業、自媒體等多元收入來源。

  3. 價值觀轉變 → 不再追求「穩定工作 + 升遷」,而是追求「自主 + 生活整合 + 有意義的工作」。

  4. 風險兩極化 → 成功者可利用新工具全球接案、收入翻倍;失敗者可能因缺乏方向與技能,陷入長期低薪或待業。

💡總結一句話:
Z 世代正面臨傳統職場機會萎縮,但同時開創了更多非典型、自主化的職涯路徑,工作模式更自由,但也更不穩定、更需要自律與個人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