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最新薪資統計顯示平均薪資上升但中位數停滯,近七成受薪族低於平均值。本文分析薪資分配、產業差異、年輕世代處境與外部風險,並提出促進中位數成長、提升產業生產力與稅制調整等具體政策方向。
主計機關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受僱員工的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7,608元,但薪資中位數僅為38,141元;低於平均數的人數比例攀升至69.81%,創下歷史新高。此一現象揭示一個重要問題:平均薪資被少數高薪族群拉高,但多數勞工的實際所得長期處於平均線之下,這種差距反映的是結構性而非短期景氣波動的問題。
薪資分布進一步顯示,收入最低的10%受僱者經常性月薪約28,590元,而最高10%則達78,594元,兩者差距超過50,000元,倍數接近2.75倍。年輕世代的處境尤為艱難,未滿30歲者的薪資中位數僅31,537元,顯示初入職場的薪資水準偏低。產業間亦呈明顯分化:金融保險與資訊通信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平均薪資接近70,000元,但住宿餐飲等服務業平均僅約35,000元,產業斷層清晰,造成許多從業者受限於行業特性,難以獲得實質性薪資提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名目薪資上升的背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幅僅約1%,在通膨與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大多數家庭的實質購買力幾乎未見改善。經濟學的基本洞見指出,低收入者通常將大部分所得用於必需支出,幾乎無法累積儲蓄或進行彈性消費。當近七成受薪族群收入低於平均值,意味著大量中低收入家庭將薪資投入日常支出,使得非必需性產業(如餐飲、文化、休閒)的消費動能被壓抑,進而降低整體內需成長的潛力,經濟對外部需求的依賴性因此提升,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薄弱。
外部環境的逆風同樣加劇國內就業與薪資的脆弱性。貿易摩擦或關稅提升使得企業必須承受訂單波動與利潤擠壓;當利潤縮減,企業調薪意願下降,無薪假與裁員風險增加。主計機關亦提醒,關稅效應通常需時間顯現,製造業工時可能在接下來一段期間放緩,代表就業市場與薪資成長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這些變化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家庭生活品質與消費信心的實際祕境。
求職與民調資料亦反映出勞工的真實感受。超過半數受訪勞工自認為「月底吃土」,約三成需依賴借貸度日。若要脫離薪資困境,勞工普遍期望平均薪資能增加一段可觀的數額,但多數人對於在全球經濟與貿易不確定性下,下半年能否實際加薪感到悲觀。物價持續上升而薪資增幅有限,促使許多人透過兼職或多重工作維持生計,生活壓力與焦慮感因而提高。
媒體常以「平均薪資創新高」作為正面報導,但這類敘述可能誤導大眾對整體薪資情況的判斷。平均值固然提供一個統計指標,但當分配極度不均時,平均數反而掩蓋了多數人的困境。若政策僅關注讓平均值上升,而忽視中位數與低收入群體的所得改善,便無法有效提升多數民眾的生活水準,也難以重建社會信任。當多數人覺得制度偏袒少數高薪族群,社會信任與凝聚力便會逐步流失,長期結果可能是社會對立與合作意願降低,影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韌性。
與國際水準比較亦顯示台灣薪資基礎仍有待加強。若以稅後平均月薪評比,台灣在全球排名並不突出,甚至落後於某些非傳統競爭對手。更需注意的是,許多國際比較採用稅後淨薪(包含本薪、獎金與津貼,扣除社會保險),因此在衡量實際可支配所得時,台灣的出發點顯得較為薄弱。將焦點放在稅制優化帶來的短期利益,而忽略薪資本體的實質成長,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不足。
政策面應從「平均數的幻象」轉向以「多數人的現實」為核心,優先提升中位數與低收入者的薪資。具體作法可包括:
- 促進產業升級與高附加價值產業擴張,以提高整體薪資水準並創造更多中高薪就業機會。
- 強化服務業生產力(如數位化轉型與流程改善),以提升服務業從業者的薪資基礎。
- 推動教育與職業訓練,特別針對年輕世代與轉職需求,減少技能與職位不匹配。
- 檢視稅制與社會保險負擔,確保中低收入家庭的實際可支配所得能獲得有效提升。
- 鼓勵企業採取更具包容性的分配政策,例如完善的獎勵與進用機制,提高薪資分配的公平性。
目標不是追求華麗的統計數字,而是讓每個家庭切實感受到生活改善:餐桌上多出一道菜、孩子能夠安心讀書、父母能獲得基本保障。當中位數上升、服務業與年輕族群的薪資獲得實質改善,社會的消費動能、信任與凝聚力才能真正回升。唯有透過結構性改革與政策聚焦,才能讓薪資成長從數字走向生活,還給多數人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未來。
原文出處參考: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2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