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話術中,最常見的三句話是:
- 「一定要買房,因為漲了你是贏家」
- 「就算沒漲,還是你家」
- 「不買房,漲了你是輸家,沒漲你還是沒有家」
這些說法聽起來像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充滿誤導。以下從多面向為你破解這套話術背後的真相,讓你在面對買房決策時更理性、更清楚。
一、漲了你是贏家?這句話的盲點在哪?
1. 房價會一直漲嗎?
過去21年台灣房價有16年上漲,主因在於4次重大刺激事件:
- 2000年初政府大幅降息與刺激政策
- 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QE
- 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QE
- 2023年台灣新青安房市刺激政策
未來這些事件再發生的機率極低,且央行已警告目前房價泡沫嚴重,甚至考慮進一步打房措施。台灣房價所得比高達10.76倍(2024年Q4),房貸負擔率超過46%,明顯處於泡沫風險階段。
2. 房價投資回報率低
台灣平均毛租金投報率約2.24%,扣除管理費等淨租金僅約1.5%,遠低於通膨率。高房價使得投資報酬率非常有限。
3. 現在房市已進入價量背離階段
成交量大幅減少,但價格仍小幅上漲,這往往是價格即將下跌的前兆。2027年後大量只繳利息的新青安屋主將成為賣壓,空屋率高達9.32%,供需失衡將加劇價格下跌。
二、就算房價上漲,你真的是贏家嗎?
1. 漲價只是紙上富貴
自住客房價上漲並不代表現金入袋,繼續繳高額房貸,生活壓力不減。
2. 增貸投資風險大
以2025年平均房貸利率約2.5%計算,大部分購屋者有5倍槓桿,投資必須獲利遠超過2.5%才能賺錢。高槓桿與資金成本使得風險大幅增加。
3. 換屋成本更高
若換屋,新的房價同樣上漲,原有利潤會被新房更高成本吃掉,實際負擔反而更重。
三、就算不漲,還是你家?真相是什麼?
1. 房貸壓力巨大
台灣平均46%薪水用於繳房貸,生活品質大幅下降。30年沉重負擔使家庭生活受限,無法輕鬆消費或休閒。
2. 房子究竟是誰的?
頭期款只佔20%,其餘80%是銀行貸款,未還清前法律上房子屬銀行所有。若無法繳款,房子可能被法拍。
四、不買房,「沒漲你還是沒有家」的謬誤
1. 機會成本被忽視
假設頭期款240萬不買房,而是投資ETF等理財工具,以保守年報酬率4%計算,每月可額外獲得約8,000元收益,用於支付租金或其他開銷。
2. 生活彈性更大
租屋可以靈活搬遷,不必承擔重壓貸款風險。遇突發狀況也能迅速調整生活,不至於被法拍威脅。
五、為什麼房產業者喜歡用這些話術?
- 業務目標驅動:推銷人員、代銷、建商利益綁定在賣出更多房子。
- 缺乏經濟知識:多數仲介未受過完整房地產經濟訓練,只會依賴「房價只漲不跌」的簡單說辭。
- 市場壓力:房市冷清時,他們更依賴話術拉抬買氣。
- 資訊不透明:消費者缺乏正確數據和風險認知,被誤導機率高。
六、買不買房沒有絕對對錯,只看是否適合你
購屋三大合理條件:
- 自用需求急迫
- 房子價格合理、千載難逢
- 房貸本息支出佔月收入不超過1/3
若符合以上條件,且能承受長期負擔,買房仍可是選項之一。但一定要基於充分資訊做決策。
七、總結
| 說法 | 破解要點 |
|---|---|
| 「漲了你是贏家」 | 未來房價持續大漲機率低,高槓桿風險大,換屋成本高 |
| 「不漲還是你家」 | 高負擔壓縮生活品質,未還清前房子非完全屬於你 |
| 「不買房 漲了你是輸家」 | 忽略機會成本與投資收益,忽略租屋靈活性 |
| 房產業者推銷 | 多依賴話術忽略風險,資訊不透明 |
專家建議
- 做足功課,掌握完整數據與市場趨勢
- 評估自身財務能力與生活需求,不盲目跟風買房
- 可多關注透明且專業的房產資訊來源,例如YouTube自媒體、專業部落格
- 理性判斷「買房」與「租屋」的利弊,不要被業務話術左右
參考資料
- 台灣統計處2024年Q4 房價所得比與負擔率
- 全球房地產指南 — 台灣租金投報率
- 中央銀行政策公告與打房措施
- 都市改革組織空屋率分析
- Zack YouTube頻道與相關金融投資理論
結語
購屋是人生大事,切勿被單一口號或業務話術影響決策。掌握全面資訊,是避免成為「盤子」的最佳方式。理性和數據才是最好的防身符。
